曾在职编创人员
![]() |
黄世钰,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省剧协常务理事,温州市剧协副主席、顾问。1962年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任编剧,后调任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 创作、改编过《左维明》《折桂记》(与人合作)、现代戏《山谷春来》《红岩》《闯关》(与人合作)、《南方来信》等剧目,并担任过《温州剧作》《南戏探索》的主编。 因组织、辅导创作有绩1987年获市文学艺术银鹿奖。 1983年至1987年被聘请为省一、二、三届戏剧节评委。 |
![]() |
张国然,国家二级编剧。省、市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杭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温州市越剧团工作,1989年调入温州市图书馆任副馆长。 曾创作改编《啼笑因缘》(执笔)、《闯关》(与人合作)、《拜月记》《赣江风雷》(执笔)、《暴风雪中的烈火》(与人合作)等剧目。 他的作品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雅俗共赏,可看性强。八十年代《啼笑因缘》与《拜月记》赴沪、杭、甬一带演出,引起轰动效应。 《闯关》曾被选拔参加1964年全省现代戏会演; 《赣江风雷》参加1970年省现代戏会演,获得好评。 |
![]() |
李晓东,福建音专毕业。原温州市文工团副团长兼作曲,1963年调入温州市越剧二团任副团长兼编剧。 他学识渊博,乐理根基深厚,艺术修养较高。曾创作改编《不准出生的人》《赤道战鼓》《练肩》(小戏)等剧目。在文工团期间为歌剧《东海人鱼》谱曲,创作大型组唱《筑路战歌》,并为舞蹈《桔子丰收舞》、舞剧《友谊》谱曲。他的作品得到观众、同行较高的评价。 |
![]() |
叶坪,温州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剧协会员,温州市作协副主席。原系京剧演员,1964年从温州市京剧团调入温州市越剧团。1980年开始任专职编剧。 创作改编过《关不住的小老虎》《弄巧成拙》《大脚夫人》《是我错》《宝莲灯》《农奴戟》(与人合作)、《河间吏》等不少剧目。其中《河间吏》获温州市戏剧节剧本创作奖。 叶坪是编剧也是诗人,出版过诗集有《江南一片叶》、《太阳与酒》、中英文对照版《叶坪短诗选》及诗文集《在水之涌》等优秀作品。 1994年开始,他致力电视文艺创作,荣获过温州市“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浙江省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奖等等。 |
![]() |
张文彬,鹿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省作协会员、省群文学会会员。1961年调入温州市越剧二团任编剧。1969年调离剧团后曾担任过鹿城区文化馆馆长等职。 五十年代初即勤于笔耕,自学成材,誉称“工人作家”。在剧团期间曾创作过小戏《一爿门》及改编、整理过《东海红霞》《珍珠塔》《春光曲》《小二黑结婚》等十余个剧目。并发表过《红杏》《青山绿水》《送菜籽》《双推磨》《心心相印》等小戏。他的作品文风朴实,语言流畅,生活气息浓厚,颇得观众、同行的好评。1990年出版《吟松》散文、小说集。 |
![]() |
张明,温州市剧协顾问。1951年参加温州市越剧团,担任导演。 张明自幼爱好戏曲,并受到京昆艺术的熏陶,1939年起即参加话剧、京剧的有关艺术活动。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故在导演工作中,既能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法,又不墨守成规,善于探索创新。他导演的剧目题材广泛,突破了女子越剧框框,例如《屈原》《蛟龙扇》《啼笑因缘》《赵氏孤儿》《将相和》《秦香莲》《节振国》《雷雨》等,都被他搬上了舞台。题材的拓宽,是张明对越剧艺术的贡献,也使他形成了女子越剧导演独有的艺术风格。参加剧团以来,共导演了大中小型剧目一百多个。他排的戏线条流畅,节奏明快,人物鲜明,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和专家所称道。他执导的《啼笑因缘》两次赴沪,连演二百余场,在上海引起轰动效应。 通过排演张明还培养了一批有艺术创造才能、能体现其导演风格的优秀演员,如王凤鸣、李香琴、周鹏奎,他们能一扫女子越剧男角的娘娘腔、脂粉气,这与张明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1957年,他导演的《蛟龙扇》《高机与吴三春》(瓯剧)分别荣获省、地区戏曲会演导演奖。 |
![]() |
翁焕新,温州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原温州市文工团舞蹈(剧)编导,1963年调入温州市越剧二团任导演。1983年调任温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后兼任市文联副主席、市剧协主席直至退休。现任市文联顾问、市剧协名誉主席。 在二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执导戏剧五十余部。他导戏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刻意追求艺术的完美。导的戏构思新颖,人物鲜明,每部具有不同的风采,形成了清新俊逸、抒情优美的导演风格。主要导演作品现代剧有《祥林嫂》《江姐》《红色娘子军》《不准出生的人》《农奴戟》《赤道战鼓》;传统剧和历史剧有《泪洒相思地》《是我错》《拜月记》《天要落雨娘要嫁》《珍珠塔》《雪里小梅香》《文武香球》《盘妻索妻》《孟丽君》《汉宫怨》《青丝情》等。 1995年作为温州市艺术团团长和艺术总监,导演越剧《十八相送》《活捉王魁》等剧目组台出访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 2001年,应邀作为艺术总监复排永昆《张协状元》赴台湾交流演出。 |
![]() |
王灵南,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剧协会员、省导演学会会员、温州市剧协理事。原温州市文工团演员,1963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先后在温州市京剧团、瓯剧团任副团长兼导演。1982年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任副团长兼导演工作,1986年后为专职导演。他工作勤奋,事业心强,执导的戏构思完整,手法严谨,脉络清晰,调度有方,能根据不同题材演绎出每部戏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力求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排得戏可看性强,有的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得到观众、同行的好评。 多年来他导演的剧目计有:话剧、歌剧3个;京剧22个;瓯剧9个;越剧27个等。其中《仁义缘》获温州市优秀园丁奖,《浮生恨》《丽人行》《寒江雪》均获温州市戏剧节优秀导演奖、浙江省戏剧节导演奖。 《荆钗记》(与杨小青合作)获省、市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第八届文华导演奖。 |
![]() |
吴桐,省剧协会员,市剧协顾问。原省军区文工团员。1955年调到温州市越剧团任导演。 作为新文艺工作者,他能吸取话剧、歌剧的艺术养料,融化到戏曲导演中去。他执导的戏剧手法新颖,调度有致,节奏明快,人物鲜明,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短短二三年中他执导了《灰阑记》《归来》《荔枝换绛桃》《刘胡兰》《颦娘》《珍珠塔》等不少剧目。吴桐多才多艺,还对传统戏曲中的舞美、音乐进行革新尝试。 他执导的《归来》在温州地区首届戏曲会演中获导演一等奖。《灰阑记》在省会演中获导演二等奖。 他创作的《一锅稀饭》获全国曲艺一等奖。 |
![]() |
黄苗娟,1954年温州市东区人大代表,市妇联委员。十二岁科班学艺,工小丑。1951年加入温州市越剧团任当家小花脸。 在舞台上能适应丑行长短衫各类角色,尤以长衫花脸见长,当时在观众中有一定影响。1959年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结业返团后被任命为导演。 曾执导过《红楼梦》《梁祝》《三请樊梨花》和现代戏《红岩》《祥林嫂》《智取威虎山》《年轻一代》《南方来信》《朝阳沟》等剧目。她演员出身,戏曲规律熟悉,由她排的戏构思缜密,立意清晰,戏剧效果好,可看性强。《红楼梦》在市区上演后,反响强烈,剧场连满一个多月。 1964年本团创作由她执导的《闯关》被选拔参加全省现代戏会演,受到观众及媒介的好评。 |
![]() |
赵锡川,曾为上海市戏曲改进协会会员。1959年加入温州市越剧二团。 父亲赵伯海是越剧早期的名伶。他自幼随父学戏,文武生均应工,可谓是越剧第二代男演员。初在杭、嘉、沪一带演戏,后改习导演。1953年在上海同时兼任“少少”等三个剧团的导演工作,1956年随“少少”来浙江,他演员出身,功底扎实,传统知识丰富,技巧娴熟,排起戏来便得心应手。 曾执导过《红孩儿》《花木兰》《假婿乘龙》《青虹剑》《十一郎》等剧目,颇得观众好评。 |
![]() |
史玉珍,10岁在嵊县科班学艺,工小生,师从越剧第一代男演员名伶张云彪。1951年参加温州市越剧团。 1957年调温州戏校当老师,1958年调温州越剧二团任副团长兼导演。 她扮相俊美,身材飘逸,功底扎实,能文能武。擅长演憨厚、朴实一类人物。曾成功扮演过《张羽煮海》中之张羽,《白毛女》中之王大春,《刘胡兰》中王本固等人物。 曾执导过《情探》《金沙江畔》《春草闯堂》《珍珠塔》《三看御妹》等剧目。《珍珠塔》成为剧团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
![]() |
陈式干,1962年经市文化馆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二团任导演。新中国第一代文艺工作者,阅历广,文化修养较高。五十年代即组织业余话剧演出活动,参加《不拿枪的敌人》等剧目的演出。在导演工作上他注意主题深化,注重人物刻画,注重戏剧效果。执导过《谢瑶环》《双玉蟐》《小二黑结婚》等剧目,颇受观众欢迎。 1964年调离剧团,七十年代筹建温州市少艺校,并担任少艺校第一任校长。 |
![]() |
邢樟涛,1955年进温州市越剧团任司鼓兼作曲。其父邢雪琴为我国第一代越剧著名琴师。 受父影响,青少年时期即爱好戏曲音乐。他音乐理论修养较高,对越剧的声腔、板式、调性及曲牌颇有研究。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将和声、复调、多声部配器运用到越剧音乐创作上,这在越剧音乐界也是凤毛麟角的,他还是个优秀的鼓师,剧团许多重头戏,都由他担任司鼓,他能把京、乱、昆兄弟剧种的鼓点子融化在越剧之中,邢氏对剧团音乐建设有一定的贡献。他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有《蛟龙扇》《灰阑记》《赵氏孤儿》《红岩》《万水千山》等。 |
![]() |
吴尚义,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音协会员,市音协理事。1956年参加温州市越剧团,原为乐队司鼓,后任专职作曲。从艺四十多年来,他对越剧的声腔、板式、调性、曲牌有着全面了解和研究,使自己在创作上能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他创作思路活跃,善于吸收兄弟剧种、地方民歌、现代音乐的养料来丰富、增加越剧音乐的表现力,在创作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使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剧种风味,又具鲜明的时代色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他曾为50多部大戏,40多个小戏作曲、配器,其代表作有《荆钗记》《啼笑因缘》《浮生恨》《寒江雪》《白兔记》《蛟龙扇》等等,其创作的作品屡屡得奖。吴尚义的司鼓,在我省越剧界也是佼佼者,得到同行的称赞、专家的好评,他的艺术实践,对剧团的音乐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市历届戏剧节上连续十次获作曲一等奖,二次获作曲奖。在省戏剧节上连续三次获作曲一等奖,三次获作曲奖。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音乐奖(与人合作)。全国戏曲广播大赛(南方片)获优秀作曲奖。 |
![]() |
徐开祥,1956年光海越剧团任职,1959年加入温州市越剧二团任主胡兼作曲。他是个优秀的琴师,技巧过硬,音质优美,演奏四工调韵味特浓。他为演员托腔丝丝入扣,如胶似漆。在温州地区首届戏曲会演中,以伴奏《西厢记》而获得主胡一等奖。 他又是一位优秀的作曲,主要作品有《谢瑶环》、《吕纯阳与白牡丹》、《赤道战鼓》、《江姐》、《红色娘子军》、《不准出生的人》等等。 |
![]() |
周瑞民,国家一级演奏员。1962年参加温州市越剧团,担任主胡兼作曲。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琴师,他操琴不仅功力深厚,音色甜美,而且能和人物感情融为一体,琴中有情,声外有音,节奏分明,抑扬有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八十年代开始作曲创作,他谱写的曲子旋律优美,乐句流畅,节奏有致,朗朗上口,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主要作品有《珍珠塔》《是我错》《雪里小梅香》《泪洒相思地》《天要下雨娘要嫁》等。 在历届戏剧节中三次获主胡奖。 省第二、五届戏剧节中二次获主胡奖。 《憨痴传奇》获市优秀作曲奖,省作曲二等奖。 《丽人劫》《寒江雪》(与人合作)获省、市优秀作曲奖。 《河间吏》获市优秀作曲奖等等。 |
![]() |
张云梯,省、市戏剧学学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市剧协秘书长。1963年从市文工团调入市越剧二团,担任演奏员兼配器。1985年任剧团副团长,后调到市文化局,任戏剧处处长。主要作品有《啼笑因缘》《哑女告状》《金娥恨》《灰阑记》《憨痴传奇》等。并创作了《贴心人》(双人舞,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大刀进行曲》《飞渡泸定桥》等舞曲。 《宁国公主》获市戏剧节优秀作曲奖,《憨痴传奇》获省会演作曲二等奖。 |
![]() |
钟万昌,1981年自市瓯剧团调到温州市越剧团,担任演奏员兼作曲,1985年调离剧团。1962年在省艺校当过教师,戏曲音乐理论基础较好,他是弹拨乐高手,也会作曲、配器。多年来除参加剧团演出外,还为我市各地专业、业余戏曲团体演出剧目进行谱曲、配器,不少作品受到好评、得了奖。 在温州市戏曲调演及一至四届戏剧节中,由他作曲或配器(与人合作)的《奈何天》等四个剧目获得作曲奖,《宫墙柳》获优秀作曲奖。《宁国公主》、《宫墙柳》先后获省戏剧节作曲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