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越春秋

生于“南曲戏文”发源之地的温州市越剧院(原温州市越剧团),始建于1951年,浙江省一级剧团

当前位置: 首页> 温越春秋>戏里戏外

剧团沿革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30 10:12 浏览量:1496

温州市越剧院(团)是浙江省一级剧团。创建于1951年,名为温州市越剧工作团。1956年易名为温州市越剧团。1959年,洞头县撤县改区归属温州市,原洞头县少少越剧团更名为温州市越剧二团,原温州市越剧团为一团。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两团合并,同全国所有文艺团体一样,统一改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6年改称温州市越剧文工团,1979年恢复温州市越剧团建制。2013年根据中宣部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文件精神,撤销温州市越剧团,设立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2021年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温州市越剧院。

建团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努力出人、出戏,创作、改编、移植演出剧目四百余个,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许多艺术名家,展现出剧团传承接力不断发展的强盛风貌。

五十年代,剧团就以“戏改”后的许多传统和现代新剧目为温州群众所家喻户晓。其中《蛟龙扇》《灰阑记》还首次赴上海演出一炮走红,连满五十余场。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剧团尤其是在充分发挥男女合演的优势,创作演出大量讴歌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弘扬革命精神的剧目,如《江姐》《一个纯粹的人》等,不但名振浙南,而且在剧团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段具有独特意义的越剧男女合演的历史。

七十年代后期既文革后,戏曲重新得到新生,剧团以演出《祥林嫂》《不准出生的人》等现代题材剧目,在温州市区连演数月接连满场。尤其是《祥林嫂》,出现连演150多场仍然无法满足观众要求的轰动场面。

八十年代初,《啼笑因缘》《狸猫换太子》《是我错》《雪里小梅香》《拜月记》等剧目,赴沪、杭一带演出,轰动上海滩,醉倒越剧迷,其反响可谓空前。

八十年代后,戏剧陷入困境,但在逆境中,剧团积极努力开拓,发展文化副业,开发农村演出市场,摆脱了困境,建设水心新团部,为九十年代后再度复兴打下有力基础。

1997年越刷新编南戏《荆钗记》的成功创作演出,以摘取多项国家级集体和个人艺术大奖,创造了建团以来单个剧目获得奖项最多、奖项级别最高的历史记录。这一成功,不但使剧团从此走出了困境,同时也促进剧团走上连年不断多出优秀剧目的艺术常规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剧团将《荆钗记》精品意识创作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白兔记》《晋文复国》《大唐骊歌》《温州女人》《风乍起》等剧目分别摘取国家和省、市各级戏剧大奖。2018年还获得国家艺术专项资金,资助新编越剧南戏《荆钗记》赴全国主要省市巡回展演。

建团以来,还有不少剧目不但在电台、电视台播出,而且还出版了盒带,唱片、光盘,以及艺术画屏、连环画等。

为扩大剧团影响,增进艺术交流,剧团不但长年在国内城乡每年演出150场以上,还前往香港、台湾、和出访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开展艺术交流演出活动。

人才培养是剧团艺术延续发展的质量保证。建团以来,通过保送艺校、自办学馆、定向培养、委托培训、随团跟师等多种方式,培养扶植新苗,深造拔尖人才。涌现出许多在观众中享有美誉,在国家、省、市各级汇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艺术家。至2020年为止,剧团几代传承接替,演职员总人数达600余人,在各个年代中都为剧团历史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如今剧团已升级为剧院体制,我们将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为社会主义戏曲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努力创造更加辉煌。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