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越春秋

生于“南曲戏文”发源之地的温州市越剧院(原温州市越剧团),始建于1951年,浙江省一级剧团

当前位置: 首页> 温越春秋>发展历程

温州市越剧院(团)自1951年创建以来,涌现出许多业绩突出和观众交口称赞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领导管理人员,其一代代所创造出的累累硕果不但谱写了一代代辉煌的光荣历史,同时也为剧团锻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特色和优良的作风传统,使剧团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和农村,尤其在江、浙、沪和闽北一带享有盛誉。

1951

剧团诞生

党的政策孕育了剧团诞生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很重视传统戏曲艺术继承发展问题。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实施改人、改制、改戏的“戏改”工作,使旧社会以演戏谋生的艺人成为新中国的戏曲艺术工作者。 1951年5月23日至27日,温州市委派员将活动在浙南一带的民间戏曲艺人集中东南剧院,以改戏为主要内容。举办温州市第一届戏曲讲习班。其中越剧分队改编排演了越剧《信陵分子》《牛郎织女》《小放牛》,以及欢歌翻身解放配合形势宣传的新编题材剧目《抗美援朝》《两兄弟》等。 1951年12月9日至1952年1月22日。参加训练班的19个戏曲班社,历经全面整领,精选人才、重新组建成9个剧团。其中由信陵、共和、新协、新生等六个越剧班社,精选组建为“温州越剧工作团”,暨温州越剧团的前身,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得以诞生一代新社会的浙南越剧人,焕发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无限激情。先后整理改编《秦香莲》、《盘夫索夫》《双枪陆文龙》《仁义缘》《双珠凤》等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同时,积极创作和移植演出如《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海上渔歌》(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剧目。

1956

正式命名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文艺界出现了建国以来大发展的高潮。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各地政府纷纷选择优秀艺术团体作为当地政府直属国办艺术单位。原温州越剧工作团因此正式成为国营温州市越剧团。后来成为温州市越剧二团的原上海少少越剧团也是在这个时候作为上海支援浙江温州地区的洞头县县属国营剧团。 剧团成为国办文艺团体后,各方面条件得以提升,艺术骨干人才力量也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加强。 党的“双百”方针,更加激发了广大艺术创作者创作热潮,不但更多的传统剧目得到挖掘,现代题材剧目创作更为繁荣,《蛟龙扇》《灰阑记》等一批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源源不断创作演出,新创作、移植演出的如《刘介梅》《五姑娘》《斗诗亭》《党员登记表》《关不住的姑娘》《风雨同路人》《一日千里》等现代题材剧目,也都是当时演出红火的优秀剧目。

1959-1966

分团时期人才辈出

1959年因洞头县撤县设区并入温州市,原洞头县少少越剧团划归为市属越剧二团,原市越剧团改名为一团。两团以各具独特的风格扬名浙南各地城乡舞台。涌现出多名在观众中享有好口碑的优秀演员,受到观众热烈的追崇。 1963年,为了实践越剧男女合演,剧团组建一支男女合演实验队,经一段时间试验后并入二团,开创了剧团建团史上一段长达22年别样风采的男女合演历史。期间除成功实践男女合演许多越剧传统剧目外,充分发挥了男女合演的优势,创作演出了《江姐》《琼花》《赤道战鼓》《一个纯粹的人》等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一时轰动浙南舞台。也因此开始了一团女子越剧,二团男女合演的分团演出建制阶段,并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两团合并男女合演至1984年。

文革时期

越剧艺术中断和再度辉煌时期

文革时期,越剧剧种被视为靡靡之音而禁演,许多知名主创和演员都被下放。剧团两团合并,和全国所有文艺团体一样统一改称为“文艺宣传队”。尽管这一顺应时代历史的变化,但剧团却在这新的历史环境下,以文工团形式,演出了大型歌舞《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大型舞剧《常青指路》、大型话剧《收租院》等优秀现代题材剧目,同样走红于浙南艺术舞台,书写了剧团的一段不平常的辉煌历史。 文革后期,尤其是1976年后,随着越剧剧种恢复,剧团从文宣队改称为越剧文工团,开始以越剧移植演出京剧样板戏和其他现代题材剧目,创作大型越剧现代戏《七女闹海》,以及许多越剧小戏。 得以新生后的温州越剧艺术舞台,以多个新的越剧剧目的演出,重新获得辉煌,尤其是创造了以《祥林嫂》《不准出生的人》等剧目轰动性演出的又一段崭新的历史记录,其中《祥林嫂》在市区呈现出连续演出150场爆满还无法满足观众要求的轰动盛况。

1979-1984

两队时期名扬江浙沪

随着文革后传统戏曲剧目逐步得到恢复演出,1979年省文化厅下达全省各级直属专业文艺团体重新确认剧种登记,剧团正式恢复温州市越剧团建制。被下放人员得到落实政策。观众心目中的温州市越剧团终于在温州越剧舞台上得以完全恢复展现。 为适应演出火爆的盛况,剧团确定以原来两团的基本架构分成两队演出,对外统称温州市越剧团。两队分别长驻市区解放剧院和东南剧院,演出盛况空前。《啼笑因缘》、《祥林嫂》《徐九经升官记》《雪里小梅香》《是我错》《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剧目都成为当时观众久看不厌交口称绝的红火剧目。 1980年至1982年期间,两队分别前往杭州、上海一带演出,创造了轰动江浙沪的巨大反响,一队演出的《啼笑因缘》创造了光明日报以题为“越剧众姐妹,争看王凤鸣”的长篇报道套动盛况。二队演出的《是我错》徐玉兰老师看后,邀请剧组编导和主演到家做客,称赞演出的成功。两队轰动性的成功演出引起了袁雪芬等上海越剧院领导和诸位越剧名家的关注,不但到场观看演出,还登台谢幕,到化妆室后台看望大家。

1985-2014

两队合并困境中勇闯辉煌

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剧团都已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越剧团虽然还能维持正常创作演出,但上座率急速下滑,经济入不敷出。为此,市文化局率先在越剧团实施整顿改革,将两队合并,恢复女子越剧演出建制。整顿合并后的剧团,通过积极开拓城乡演出市场,兴办文化产业,扩大收入,稳定了队伍,走出了困境,并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关心支持下,以负债经营,边建设边开发,建造了水心新团部,更新剧团设施和设备,重振了全体演职员为越剧艺术再创辉煌的士气。 从1985年开始,继《浮生恨》《丽人劫》《寒江雪》连续先后摘取省历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1994年《斩经堂》第一届全国越剧节获得双银奖后,1997年,剧团成功创作演出了越剧新编南戏《荆钗记》以获得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大奖,创造了建团以来单个剧目获得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历史记录。2000年新编南戏《白兔记》以两名主演同时获得梅花奖再创优异成绩。剧团终于在逆境中创造了新辉煌。 《荆钗记》的成功,有力地鼓舞了全体演职员的士气,也促进剧团继续创作精品剧目步上正常运转轨道。《晋文复国》《温州女人》《大唐骊歌》《宦门浪子》等新创作剧目源源不断创作演出,其中2013年“南戏印记”精品折子戏赴台北举办温州文化周演出。2014年《大唐疆歌》入选国家大剧院越剧艺术周演出。还获得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优秀剧目奖,举办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剧团在不断创造辉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新时期

体制改革促发展

2013年根据中宣部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文件精神,撤销温州市越剧团,改制为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为适应新的历史环境,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中心充分利用团部改造文苑大楼后的优越环境条件,恢复中心剧场经常性的演出,设立文化驿站,积极开展艺术传播和普及传授交流活动。2017年成功主办了新编南戏《荆钗记》创作演出20周年纪念活动,三代主演同台献艺,展现剧团优秀艺术薪火传承的动人情景。2018年《荆钗记》获得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巡回展演。尤其在2018-2019年,成功创作演出现代越剧《风乍起》荣获温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浙江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浙江省当代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项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2021年新年伊始,经市有关部门批准,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正式更名为温州市越剧院。更名后的温州市越剧院马不停蹄地投入创排新编南戏《杀狗劝夫记》,与已经创演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形成了越剧新编南戏荆、刘、拜、杀四大名著系列。也成为本院标志性的代表剧目。院团新生代,将延续着历史,更创造着历史,在传承中汲取养分,在创新中开新局,在传承与创新中创造新的辉煌。

联系我们

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